日本这两年一直盼着中国能放开水产品进口,没想到2025年终于等来了好消息。可这事儿远没表面那么简单。中国这次的“松口”,背后还藏着好几张“王牌”,把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。到底两国之间都经历了啥拉扯?中方为啥选在这个节骨眼上点头?日本又是怎么低头求情的?
2023年8月,日本冒着巨大压力,把福岛核污染水排进太平洋,这事一出,整个亚洲都炸锅了。韩国那边,李在明总统还为了抗议绝食了二十多天。中国这边,反应也特别快,直接宣布暂停进口日本的水产品。理由很直接,就是担心老百姓的健康问题。
结果一停就是快两年。日本水产出口行业惨兮兮的,尤其是对中国出口,简直跌到谷底。到了2025年上半年,数据能吓一跳:只剩下35亿日元,同比暴跌超九成。生意断崖式缩水,日本的水产业都快哭了。
日本方面真是着急得不行。各种场合都不断给中国施压,央求能不能早点解禁。2023年APEC会议上,岸田文雄还专门找中国高层谈,希望水产禁令能撤销。换了新首相石破茂,2024年APEC又把这事提到台面。两任首相轮番上阵,说明日本对这事有多上心。
不过中国不是说开就开的。两国在背后谈判拉锯了很久,始终卡在检测这事上。日本一直坚持只让自己检测,还要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递交样本,不让别的国家插手。中国这边自然不甘心,就这样僵持到2024年下半年,局面才开始松动。
2024年9月,事情迎来转机。日本终于松口,同意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参与检测福岛核污染水。两边达成共识后,中国说要以科学证据为依据,逐步恢复日本合规水产品的进口。到2024年年底,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透露,会根据检测结果适时调整措施。
2025年上半年,日本又频频放风,说“马上就能恢复出口了”。不过中国一直没给准话,直到6月29日,海关总署才正式官宣。公告说,检测没发现异常,日本政府承诺质量没问题后,中国决定有条件恢复部分地区水产品进口。还有个小细节,2023年颁布的103号公告同时废止,这就等于两年禁令彻底画上句号。
其实这整个过程里,背后还有美国的影子在晃。每次中日关系有关键动作,美国总会出点动静。比如2024年9月刚谈妥检测共识,两个多月后,拜登宣布退选。没过多久,特朗普被确认为新总统。每次日本那边要恢复出口的风声刚出来,跟美国的关税谈判总是撞时间。比如2025年5月底,日本放出口风之前,美日关税谈判刚谈崩。6月27日又是一轮谈判失败,6月29日中国就敲锤官宣解禁。
这些时间点凑一块,怎么看都有点巧合。有媒体就说,中国这波操作,明显是在关键时刻给日本一点甜头,让他们别光盯着美国,得看清谁才是真正能帮上忙的“搭子”。这也算是一种策略,既给了日本面子,也让他们不敢轻易和美国站队对着干。
不过别觉得中国一下就全放开了,其实还留着好几手。首先,恢复进口的范围有限,福岛、群马、东京都、千叶等十个都县直接被排除在外。这几个地方都是受核事故影响最严重的,风险高,自然不在开放名单里。
而且,这次的恢复也不是让企业随便卖。日本相关企业要想把水产品卖到中国,得重新在中国境内申请一级注册。换句话说,只有注册以后生产出来的水产品,才能出口中国。这一招直接卡死了很多不合规的货源。
更严格的是,每一批水产品,都要有日本政府颁发的卫生证书和放射性物质检测合格证明。没有这个,想都别想进中国市场。整个流程明显比以前复杂得多,谁敢糊弄,就等着被查出来下架。
最狠的还是中国这次加了纠错条款。只要进口的日本水产品查出有问题,马上就能暂停甚至再度封禁。这就等于把“开门”和“关门”的权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。日本这回就算进货了,也得时刻提心吊胆,不能有半点懈怠。
这么一折腾,日本那些水产企业真是又爱又怕。能重新做中国人生意当然是好事,可规则比以前严格太多,一点不敢马虎。毕竟中国市场太大,谁都舍不得丢。
这两年中国一直都没闲着。表面上看是日本在央求,但中国也在仔细观察、反复权衡,最后才选在2025年6月29日这个节点官宣。既是给足了日本面子,也让他们看清了中国的底线。
除了检测、注册、证书这些明面上的要求,其实中国手里还有更多底牌,只是没拿出来。比如随时可以用检测标准再收紧,或者通过贸易壁垒调整进口配额。这样一来,日本就得一直和中国好好谈,老老实实配合。
回头看,整个过程就是一场拉锯战。日本一开始还硬气,后来生意越来越难做,只能低头。中国则是有条不紊,步步为营。每一步都走得很稳,既照顾了民众安全,也兼顾了国际关系。
而且中日之间的互动,其实远不止水产品这么简单。每次大动作,背后都有国际局势在推动。尤其是面对美国的关税压力,日本现在更需要中国这个大市场。所以中国这次既给了机会,也留了后手,谁都不能轻视。
日本想要的,终于拿到了,但过程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。中国这边其实一直掌控着节奏,真正的主动权其实从头到尾都没丢。未来中日之间肯定还会有不少博弈,谁能笑到还得看谁更能稳住阵脚。
配资专业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