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面我们来看原文:
原文8:
及三年之初,始玩宝迹,既料简旧秘,再诏寻求景和时所散失。及乞左右嬖幸者,皆原往罪,兼赐其直。或有顽愚,不敢献书,遂失五卷,多是戏书。伏惟陛下爰凝睿思,淹留草法,拟效渐妍,赏析弥妙。旬日之间,转求精秘,字之美恶,书之真伪,剖判体趣,穷微入神,机息务闲,从容研玩。乃使使三吴、荆、湘诸境,穷幽测远,鸠集散逸。
今译8:
到了第三年的年初,才开始欣赏书法宝迹。一方面整理评选皇室旧有的收藏,一方面下命令,寻找景和年间从宫廷散失出去的作品。并且向(前废帝)所宠爱的大臣索取宫中旧藏的书法,(凡是上交书法的人),都原谅他们以前的罪,并赏赐给他们钱。其中有的人顽固愚蠢,不敢献上书法,因此(宫中的旧藏)失掉了五卷,不过大都是“戏书”。臣想到陛下集中智慧,用在草书上,仿书写得一天比一天优美,欣赏分析得也更加精妙。时间很短,就向精微奥妙之处发展,凡是字的好、坏,书法的真、伪,都能分析体会,并达到了非常细致神妙的程度。天下太平,军政事务轻闲,圣上能够不慌不忙地研究、欣赏书法,于是派使者到三吴、湖北、湖南等地的偏僻边远的地方,去搜集流散在民间的作品。
原文9:
及群臣所上,数月之间,奇迹云萃,诏臣与前将军巢尚之、司徒参军事徐希秀、淮南太守孙奉伯,料简二王书,评其品题,除猥录美,供御赏玩。遂得游目瓌翰,展好宝法,锦质绣章,烂然毕睹。
今译9:
加上许多大臣所献上的作品,几个月之间,各种奇妙的作品就像飞云一样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圣上命令臣与前将军巢尚之、司徒参军事徐希秀和淮南太守孙奉伯来整理评选二王的书法,对前人所分的等级和评论进行评价,除去差的,收入好的,供圣上欣赏。因此我能得到机会来接触、观看这些珍贵、美丽的书法,它们就像锦绣一样,光彩鲜艳地出现在眼前。
原文10:
大凡秘藏所录,锺繇纸书六百九十七字,张芝缣素及纸书四千八百廿五字,年代既久,多是简帖,张昶缣素及纸书四千七十字,毛宏八分缣素书四千五百八十八字,索靖纸书五千七百五十五字,锺会书五纸四百六十五字,是高祖平秦川所获,以赐永嘉公主,俄为第中所盗,流播始兴。及泰始开运,地无遁宝,诏庞、沈搜索,遂乃得之。
今译10:
皇室收藏所采录的有:钟繇纸本的697字,张芝绢本和纸本的4825字,这些作品时间已经很长,大多都是书信,张昶写在绢上和纸上的4700字,毛宏用八分书体绢本的4588字,索靖纸本的五千七百五十五字,钟会五张纸本465字,这些都是高祖(武帝刘裕)平定秦川时获得的,把它们赐给了永嘉公主,不久在她的府邸中被偷走,流传到了始兴。到了泰始开启国运,大地不再隐藏珍宝,圣上命令庞沈搜索,才又得到了它们。
原文11:
又有范仰恒献上张芝缣素书三百九十八字,希世之宝,潜采累纪,隐迹于二王,耀美于盛辰。别加缮饰,在新装二王书所录之外。繇是搨书悉用薄纸,厚薄不均,辄好绉起。范晔装治卷帖小胜,犹谓不精。孝武使徐爰治护,随纸长短,参差不同,且以数十纸为卷,披视不便,不易劳茹,善恶正草,不相分别。今所治缮,悉改其弊。
今译11:
又有范仰恒献上张芝绢本的书法398字。这些世上稀有的宝物,光彩隐蔽了很长时间,终于藏身于二王的书法当中,在今日的盛世当中放出光辉。对它们另外加以修理装裱,在新装裱的二王书所采录的之外。钟繇书法在搨书都是用薄纸,由于厚薄不均匀,就容易起皱折。范晔装裱的卷帙稍微好一些,还是不精美,孝武帝命令徐爰治理维护,徐爰随着纸的长短来安排,因此长短不同,并且都是用几十张纸接在一起成为一卷的,因此观看不方便,不容易翻卷,字的好与坏和正书与草书的不同,也没有分别出来。现在所治理修缮的,全都改掉了这些毛病。
原文12:
孝武撰子敬学书,戏习十卷为帙,傅云“戏学”而不题。或真、行、章草,杂在一纸,或重作数字,或学前辈名人能书者,或有聊尔戏书。既不留意,亦殊猥劣。徒闻则录,曾不披简。卷小者数纸,大者数十,巨细差悬,不相匹类,是以更裁减以二丈为度。亦取小王书古诗、赋、赞、论,或草或正,言无次第者入“戏学部”,亦有恶者悉皆删去。卷既调均,书又精好。
今译12:
孝武帝编辑子敬学习书法的字和随意写的字共十卷,作为一帙,说明为《戏学》而不加以品评。这种《戏学》有真书、行书和章草混合写在一张纸上,或者重复地书写几个字,或者是学习前辈名人的书法,或者是随便写着玩儿的,这些字既不是用心写的,有的也不是很好。内容也只是听到了就采录,连辨别分析的工作都没有做。卷小的是几张纸,大的则是几十张纸,大小的差别过大,不相匹配。所以现在又加以裁减,以二丈长为标准。同时又选取小王写的古诗、赋、赞、论,或者草书或者正书,言词没有顺序的,归入《戏学》一类,其中不好的,全都删掉不要。这样每卷的大小都很均匀,书法也都很美好。
原文13:
羲之所书紫纸,多是少年临川时迹,既不足观,亦无取焉。今搨书皆用大厚纸,泯若一体同度,剪裁皆齐,又补接败字,体势不失,墨色更明。凡书虽同在一卷,要有优劣,今此一卷之中,以好者在首,下者次之,中者最后。所以然者,人之看书,必锐于开卷,懈怠于将半,既而略进,次遇中品,赏悦留连,不觉终卷。
今译13:
羲之写在紫纸上的作品,大多数是他年轻时在临川郡时写的,既不值得欣赏,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。现在用搨的方法复制的书法都用大厚纸,和原作大小相同,完全一样,既剪截得整齐,又补足了残损的字,字体笔势没有损失,墨色也更加明朗。凡是书法,虽然它们同在一卷当中,但总有好坏的区别。现在的每一卷之中,是把好的安排在前面,差的安排在当中,中等的安排在最后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因为人在看书的时候,在开始的时候肯定精神集中,在接近一半的时候精神松弛,然后精神又略微关注,这时正好遇到中品,便能够在愉快的欣赏留恋当中不知不觉地看到卷尾。
虞龢的《论书表》第二集介绍到这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专业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